(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暑期,高温、极端强降雨轮番上演,愈发让人们感受了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威力,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双碳”国家战略的紧迫和重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减碳源,更要增碳汇,而这一减一增,正是自然资源部门大有可为之处。
谁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化石能源!当前,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为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自然资源部门不仅加大了地热能、干热岩、天然氢,以及新型能源矿物锂、石墨等非化石能源的勘查开发,还为风能、太阳能等可替代能源开发利用做好了用地用海方面的要素保障。
齐头并进的还有自然资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以矿业勘查开发为例,粗放式高污染高排放的矿业早已被抛进了“故纸堆”,在全面推进“绿色勘查”的同时,以资源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矿区环境生态化为特色的新型绿色矿山、智慧矿山正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零排放”已触手可及。
自然生态系统是最好的固碳能手和储碳库。显然,自然资源部门已经站在了增加碳汇的“主战场”上。近年来,以科技和政策两个支撑为主线、服务“双碳”国家战略的努力有目共睹。比如,通过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灾害防治,画好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绿色蓝图”;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保护修复了森林、草原、海洋、河湖、湿地等“自然碳库”。与此同时,为了更精准地掌握生态系统“减排固碳”能力及推动碳交易,自然资源部门还依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相关法规政策,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正在探索将已有的二氧化碳“抓住”再“关起来”。比如,以科技手段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储层、咸水层、煤层等地下岩层中,或通过岩溶作用、矿物碳化、土壤吸收等途径,让二氧化碳“重返地层”。比如,在低产油气田开采时加注二氧化碳以提高油气产量,在开采砂岩型铀矿时将二氧化碳用于砂岩型铀矿原地浸出开采新工艺,通过新技术把二氧化碳变成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生产要素”……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关乎地球未来、人类未来命运的战役,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服务“双碳”,是自然资源部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将赋予自然资源事业新的能量,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愈发稳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