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观碳智能创始人胡启凡告诉记者,作为能够提供碳排放数据和碳足迹计算方法,为碳足迹认证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计算基础的手段,碳因子数据库正在成为碳足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他表示,当前我国国内认证机构使用的碳计量碳因子库主要是国外的Ecolnvent因子库,这一场景库在出口场景下使用较多,但是在应对中国本土国内碳足迹市场、中国本土碳足迹监管、本土供应链等方面就显得不够准确。
因此,在他看来,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发布权威的碳因子库十分必要。
“比如如果要知道塑料制品的碳排放,那肯定要往前追溯到石油、电力等能源的排放数据,如果国家没有这些数据参考,企业很难完成计算。现在只能参考国际的数据,或者自己测算的数据,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在里边。”晏路辉表示。
但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因子库面临技术难点高、行业复杂的难题。胡启凡表示,中国本身是出口大国、“世界工厂”,中国生产的工业品SKU数量非常大,基本涵盖全球所有品类,“在高品类且数字化工业技术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一次性找到足够多的专家把各个行业库的标准计算出来。”
碳计量的另一个痛点,在于信息流通和认证的困难。企业内各部门各产线、以及供应链上各个供应商的碳数据非常凌乱,而企业的整体数据交付认证机构后仍需再度梳理,这使得碳计量的流程变得冗长、滞后。但碳计量对碳管理提供指导的关键,就在于高效反映运营中的碳数据变化,方能支持组织灵活地制定碳管理方案、了解碳管理的成效并调整举措。
此外,晏路辉还指出,由于碳排放数据牵涉到一些部门的权属关系,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明确的单位来统一推动建立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这也导致了这项工作进展较为缓慢。
晏路辉向记者指出,消费者通过产品碳足迹的方式可以了解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或者半生命周期碳排放,选择更加低碳的产品,从而实现真正地引导低碳消费或者可持续消费。
与此同时,这也会倒逼生产型的企业提供更加低碳的产品,提供更加低碳的服务,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实现“双碳”的目标。
建立碳足迹核算统一标准具有很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为中国消费场景更丰富,消费便利性更强,其实中国对这件事情的诉求也会更强烈,它的商业延展性、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也更大,所以中国是有机会在这方面做出一些领先的动作的。”晏路辉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