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之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
随着国家对“双碳”目标的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也被列入人大立法计划。加之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又称“CCER”)市场重启的提速,市场对此充满期待。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伙人、ESG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说,对企业而言,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执行四步走战略,即摸清家底、节能减排、抵消交易、实现中和。“从我们的观察看,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绿色节能企业,这四步都是必选项,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制定‘一企一策’的实施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资料图片)
抓住先行改革机会
《中国经营报》:“双碳”目标提出两年多的时间里,政策层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很多举措,具体到企业层面,各地落实情况如何?过去两年,企业对“双碳”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如何?
李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发电行业成为第一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预计“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
目前八大控排行业的很多企业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特别是一些央企,也实施了相应的风控方案,从行业层面看,这些央企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但在实践中,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我们发现很多企业也存在痛点和难点。比如说,有的企业目前仍然没有全面梳理自身的排放情况,有的企业则是不知道如何协调未来的产业布局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有的企业推动转型的意愿不是特别大等问题。
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建议企业在制定自己“双碳”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产业布局、行业发展等要素,要有一个科学和明晰的规划。我们常说,任何行业都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双碳”而言,先行转型往往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因此在“双碳”目标下,企业一定要转变思路,要自行转型和改革。
《中国经营报》:当前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越来越多,在支持低碳转型升级过程中,CCER的重启有何意义?
李菁:中国碳市场正式上线后,上海作为全国统一碳市场交易地,目前是现货市场交易,现货的意思指市场交易的是排放量配额。
根据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第一个履约周期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间开展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847家重点排放单位存在配额缺口,缺口总量为1.88亿吨,累计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约3273万吨用于配额清缴抵消。
当前,全国碳市场以发电行业(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为起步,预计“十四五"期间会逐步纳入其他七大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下,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企业通过优化和改良节能减排的工序,将有可能在碳交易市场获得更多利益。
与之相关的一个工作是,国家生态环境部正在计划重启CCER,CCER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一旦CCER重启,将会有更多的核证自愿减排量进入市场,这些企业可以直接参与交易,对企业来说,CCER市场重启之后,它们不仅是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也有希望通过交易获得更多商业价值。
四步走战略
《中国经营报》:结合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实施“双碳”计划时企业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从行业层面看,是否有可参考的路径?
李菁:要实现“双碳”目标,我认为有四步走战略,我们叫摸清家底、节能减排、抵消交易、实现中和,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这四步都是必须要做的准备。
第一步是要摸清家底。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排放量到底是多少,要清楚所有分支机构的所有排放量。
第二步是节能减排。根据摸家底的数据,判断出企业重点的排放源和控排路径。结合该行业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双碳”时间表,既不冒进,也不拖沓。
第三步是抵消交易。企业只要运营就会有排放,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参与抵消交易,也就是CCER。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安排,这项工作已经在计划重启,企业对此应该多关注。
最后一步是实现中和。这个过程特别需要注意一企一策,目前八大控排行业的总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70%,它们的排放量大,因此难点也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双碳”的实现不仅要靠人管理,更需要智能系统,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一定是科技创新来引领。
《中国经营报》:基于企业对“双碳”的认识,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规划,就目前“双碳”在实践中的落地情况,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李菁:我们分析一个企业对某个议题的关注程度如何,通常会采用“262”的规则,即20%的头部企业、60%的中型企业,以及20%的小微或初创企业。
其中20%的头部企业是最先进、最容易接受创新概念,同时也愿意花成本去进行开发和做改变的企业;60%的中型企业,主要以合规为主,如果监管有要求,它们一定会满足合规,并会在合规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剩下的20%通常是小微企业或还在初步创业阶段的企业,对这个阶段的企业来说,它们最大的问题是解决生存,所以这部分企业离上市还有一段路要走,它们更多是需要时间去孵化。
从行业层面看,我们首先需要把目标群体锁定在前20%的头部企业上,之后是帮助60%的中型企业在合规基础上做得更好,整体看,只要抓住前80%的企业,就能有效实现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