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宣城市聚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不断强化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全力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宣城市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方案》等,大力推进双碳试点园区和低碳场景建设。宁国经开区被评为省碳达峰试点园区(全省共5个),宁国青龙乡龙阁村入选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郎溪港口碳中和+船舶碳中和入选全省12个低碳应用场景提名。探索林业碳汇工作,借鉴“安徽林业碳汇第一单”模式,相继在工矿领域探索建成“低碳矿山”,推动林业碳汇收益权抵押、授信贷款落地。落实森林碳汇保险,出台《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林业助推低碳社会发展的意见》,由点到面创新了多个全省第一,实现“点上探索——线性推进——面上政策”的三步走跨越。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环评“打捆+承诺制”审批、环评审批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创新试点,落实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对98个项目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40%以内。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筹全市环境要素总量指标,压实各县市区政府减排责任,建立生态环境要素保障会商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大项目依法依规落地。优化监管方式,将145家环保管理良好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对8家轻微违法违规企业运用“免罚清单”实施免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