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4月12日,首届西部国际碳中和技术成果博览会暨企业家高峰论坛在重庆开幕。那么,近年来,重庆在碳中和、碳达峰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在博览会现场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市碳强度累计下降21.9%,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9.5%任务,下降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8%)。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累计增长1124万吨标准煤,低于国家下达的增长1660万吨的控制目标,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9.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6%任务。
“全市产业结构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第三产业占比从2010年的36.4%上升到2020年的52.8%。”余国东说,近年来,重庆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引领,推动六大高耗能行业降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在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中,超额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6.3%、7.5%、12.3%和6.5%。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全市煤炭、天然气、油料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从68.3%、10.5%、10.4%优化为45.8%、15.7%、15.8%,燃煤减量替代成效显著。全市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14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43.7%,两江燃机二期、丰都栗子湾抽水蓄能等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开工建设,川电入渝、疆电入渝取得积极进展,新增风、光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超3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配置不断优化。
截至2022年底,重庆碳市场累计成交碳排放权近4000万吨、8.35亿元。作为西部唯一出资参与全国碳市场联建的省市,重庆共有30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市场,有序推动开展履约工作。深化碳市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的有机融通,建成上线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涵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截至2022年底,全市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累计登记155万吨,交易323万吨、7785万元。
在此基础上,重庆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成立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中心,推动环境资源市场向纵深发展。加强制度融合创新,在全国率先建立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近50份规划和项目环评开展碳评,20余家火电、水泥企业碳排放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
此外,重庆加快推动近零碳园区试点创建,已制定方案、细化规则,为做好低碳城市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等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加快推动全市域“无废城市”建设和川渝“无废城市”共建,着力构建“监管、制度、技术、市场、全民共建”等五大体系,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置无害化水平;加快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在全国各省市中,唯一全域获批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两江新区入选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全国共23个地方);建成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注册企业14780家,入库项目344个,涉及融资意向3378亿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