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资料图)
全国有些地方最高温超10℃
昼夜气温双升
夜间最低气温都可以升至冰点以上了
春意渐浓
▲图源:卡乐图片 宁颖 摄
还用“春捂”吗?当然!
春天,气温时高时低,温差较大,皮肤汗腺一会儿因寒冷而收缩,一会儿又因天热而毛孔舒展,来回反复就可能导致血压升高。人体在经历了一个冬季的暖衣保护,自身调节机制已经适应了当前的动态平衡,如果过早脱去冬衣,体温调节机制来不及建立新的平衡。
需要“春捂”的关键部位为头颈、肚脐、背部、脚部等。
一旦遇到“倒春寒”,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甚至导致过敏性疾病、骨关节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即使孩子叫喊着热,日常穿衣也要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减衣服时,要先减上衣,后减下装。这是因为春天寒气多从地表散发,应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古有谚语“寒头暖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是否“春捂”,要根据天气而定:
昼夜温差较大(≥8℃)时,要“捂”一会儿,早晚注意增加衣物;
中午气温>10℃时,可以适当减衣;
白昼气温稳定超过15℃时,用7到14天逐渐过渡到春装;
连续几日最高气温>20℃时,不能再“捂”了,否则会超出身体耐热限度。
但是“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论,“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如果孩子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减衣;如果孩子觉得身体被“捂”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现在还要不要戴口罩?当然!
除了“春捂”很有必要,现在,随着新冠病毒进入低流行阶段,很多市民也关心现阶段是否仍然需要佩戴口罩?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目前新冠病毒感染高峰已过,过去3个月内已经阳过的人群,再感染的风险很小。佩戴口罩是一个良好的健康习惯。春季是流感等各种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即使目的不是为了预防新冠感染,佩戴口罩也能够有效减小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现阶段,如在室外运动时可以不戴口罩。但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出入商场、超市等人流密集场所,或在空气流通不好的场所,如在室内会议室开会时,仍建议佩戴口罩。
李侗曾表示,孩子在教室上课还是建议佩戴口罩,同时应做好健康监测,如果出现发热、干咳、呕吐、腹泻等11类症状时,要及时向学校报告,不要带病去学校上学。在学校里,学生也应做到勤洗手。校门口属于公共场所,人流较多,建议进出学校时佩戴好口罩。
李侗曾提醒,日常生活中,佩戴普通外科口罩即可,无需时刻佩戴N95或KN95口罩。一次性口罩的保质期一般为2至3年,最好在保质期内使用。不建议使用超过保质期的一次性口罩。
据健康安徽微信公众号2月21日消息,安徽省卫健委发布提醒:继续坚持戴口罩。
▲健康安徽公众号截图
在空气流通不好地方,比如封闭的交通工具飞机、高铁、地铁、公交车等,封闭的公共场所如乘坐电梯这样通风条件不太好的地方,要戴口罩。到医院就诊或者陪同亲友看病,在医院环境中一定要戴口罩。此外,在公共服务窗口,像超市的收银、银行的柜台这些地方要戴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或弄脏导致防护性能降低时需及时更换。
有呼吸道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科学佩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有利于保护个人,又有益于公众健康。
(综合北京日报公众号、北京晚报、健康安徽)
关键词: 春意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