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1月4日刊登题为《解决全球性议题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分裂》的社论,全文摘编如下:
(资料图)
这个冬天,美国遭遇创纪录的冬季风暴侵袭,印度则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寒潮。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全球变暖得不到遏制,无论什么季节,极端天气事件都将增加。
日益严峻的全球性议题不只有气候变化。孕育了自然环境、创造了资源、富足了我们生活的动植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即将不复存在。
随着对森林资源的不断开采,曾经藏身荒蛮之地的病毒和细菌开始感染人类。即便新冠疫情趋于缓和,大流行的威胁也并未消退。
“地球边界”概念的提出者、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约翰·罗克斯特伦警告说,不可逆的“转折点”已经近在眼前。如果不做出改变,地球将无法继续包容人类。
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举行。东道主埃及从一开始就将政府间谈判的目标锁定在建立由发达国家出资的新资金筹集机制上。
气候变暖的影响对于缺少防灾基础设施的岛国和发展中国家尤其巨大。历史上曾经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对此负有责任。曾经态度谨慎的欧美国家最终妥协,决定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
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机制《巴黎协定》中,气候变化被视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本应得到化解的南北对立依然明显存在。
这种分裂导致全球性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而迟迟没有进展又将制造新的分裂,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以2030年为时限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无法完成的危险。
但是前景并非一片暗淡。美中两国虽然在经济和外交两方面存在对立,但都希望借助气候政策避免冲突。
在遏制气候变暖、为实现脱碳目标实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公正转型”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关键词。这是一种努力不让弱者吃亏、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革命性思维。
联合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计划,目的是消除导致贫困和地区冲突的诱因,抓住关键的农业改革与粮食增产,有效推进气候政策的配套执行,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获得包括品种改良在内的适应气候变化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普及那些较少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农业生产。
“公民社会的潜力”在跨越国境和分歧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地球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