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稿
文|《小康》· 苏枫
沂源实现了生态优先向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互促共赢的生动跨越。
(资料图)
今年11月19日至20日,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在南昌召开,本次年会以“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主题。会上,生态环境部公布了106个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光荣上榜。
供图/受访者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沂源分局局长张宗刚在接受《小康》杂志、采访时表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生态环境工作的主线,沂源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园林县城’‘中国矿泉水之乡’,再到今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了生态优先向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互促共赢的生动跨越。”
由“建设生态”走向“经营生态”
近年来,沂源县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聚力打造“生态高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做活“生态保护、治理提升、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探索出一条“生态高地”建设新路。
将生态保护作为立县之本、强县之基,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不遗余力地保护生态。自上世纪70年代起,沂源县举全县之力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从21%提升到现在的62.1%。全域全年禁猎,全县野生动植物达2153种,县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沂河60多公里天然表流湿地更是成为白骨顶鸡、白鹳、白鹭、黑水鸡等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地,是中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
为守护好每一片绿水青山,沂源县坚定不移推进“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田长制”“山长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37.3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20.6%,治理河道91.2公里,保护林地168万亩、耕地28万余亩,修复废弃矿山63处,提请修订《田庄水库管理条例》并保护水源7000余万立方米。不断强化大绿化理念,全民动员、全域推进,统筹抓好长江防护林、森林抚育、城市绿化提升、美丽乡村绿化等重点造林项目,因地制宜建设“森林镇村”“绿色庭院”,建成综合性公园8处、“拇指公园”55处,打造16公里“樱花大道”,不断增加绿量,进一步提升绿化品位。以实施退耕还果、退耕还林为重点,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不断巩固扩大造林成果,实现了生态改善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除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外,沂源县还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具绿意百佳县市、山东省首批县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2006年,沂源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关停了当时作为重点产业、拥有职工数千人的造纸、水泥等企业,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迄今为止关停淘汰落后企业293家、燃煤锅炉142台,整治“散乱污”企业1000多家,完成企业“退城进园”29家。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新建、改建雨污水管网97.7公里;完成全部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类Ⅳ类”提标改造;持续实施了排污口“清零”行动,整治排污口50多个;建成污水处理厂下游潜流人工湿地50余亩,主要河流水质连续优于功能区划标准,沂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双沿”打造和城乡环境大整治,建成了城乡一体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均达到100%。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大幅提高。
将生态优势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基础和后发优势,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沂源县培育6家上市公司、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精心打造沂河源田园综合体,推进“乡村里的中国”等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设计“生态高地洗肺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独具魅力的鲁中旅游休闲康养目的地,开展“榜样引领·点燃梦想”学习朱彦夫精神红色研学等活动,形成了沂源全域旅游核心、“地上银河”生态景观带、历史文化体验区、爱情主题旅游区、自在山水休闲区、红色文化传承区的“一心一带四区”格局,吸引了省内外广大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12.9%。以“沂源红”地域品牌为引领,打造燕崖大樱桃、鲁村香菇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19个,沂源金黄金桃入选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结合数字农业建设,推动本土龙头农业企业发展壮大,加强果汁、酵素等农产品深加工和研发,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生态农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全县农业总产值近77.3亿元。沂源县两次被评为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围绕打造“生态高地”,沂源当地发生了许多故事。地处沂源县鲁村镇的山东七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菇菌棒培育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沂源县农业以林果业为主导,有75万亩林果(其中苹果32万亩),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随着树龄老化,苹果的品质和产量会逐渐下降,这时候就需要砍掉老树栽上新树。再加上每年修剪下来的果树枝,在沂源县,每年会产生多达25万吨的废弃树干和树枝。
过去,这些废弃的树干、枝条只能当柴火烧掉或者扔掉,但现在,果农把砍下来的树干、枝条卖给菌棒加工厂,每吨可以卖到近400块钱。在这里进行粉碎、发酵、高温消毒之后,就可以做成菌棒了,用它种出来的香菇,鲜嫩可口。
在沂源县,像这样的菌棒每年可以生产3000多万个,年产值近3亿元。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全世界40多个国家。对于沂蒙老区的传统果农来说,果树下脚料变废为宝,增加了收入;而对于有新思想的果农来说,他们选择把土地流转出去,让懂技术的年轻人去管理,像智能水肥一体化、数字化管控等先进技术,都在老区的土地上得到了应用。敢创新,敢尝试,让这里的人们得到了回报。
富起来的老区人民,开始建设起自己的家乡。村里的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地下铺设了像城市里一样的排污管道。有的村建起了特色民宿,有的把绿水青山打造成了3A级景区,别有风味的乡村游成了假日里不少游客的新选择,老区不断绽放出新的活力。
“一二三产同发展,家乡门口把钱赚。”这句话在沂源成为现实。
张宗刚认为,沂源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标志着沂源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迈出了新的一步,生态文明建设突破提升、走在前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是沂源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将生态保护作为立县之本、强县之基,按照“生态优势转为胜势,塑造绿色发展典范”的思路持续打造“生态高地”的成果。
(《小康》·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2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