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 聚焦 教育 关注 热点 要闻 民生1+1 国内

您的位置:首页>频道 > 滚动 >

全球快消息!周大地: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是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

来源:21世纪    发布时间:2022-12-28 10:51:34

12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举办的第十七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2022碳中和主题论坛召开,论坛的主题是“‘双碳’从目标到落地,如何发现新价值、新机遇”。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速度还没有达到满足电力增长的需求,更谈不上替代现有的火力发电,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大非化石能源的发电能力,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资料图)

尽快明确低碳转型主要方向和技术路径

根据气象记录,20世纪初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持续上升。甚至在工业化之前,全球的温升就已经达到了1.1,而巴黎协定提出在本世纪末最好把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之内。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的话,很可能在本世纪中叶以前温升就会达到1.5度,甚至到世纪末达到2.7度。

“温升1.1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明显,今年夏天中国多地持续高温,最高气温甚至超过44,也对我国电力系统造成较大的冲击。”周大地表示,我国的能源低碳转型任务重、紧迫性强,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30%以上。其中,二氧化碳112亿吨,能源排放占99亿吨,工业过程排放占13亿吨,这也意味着转型越晚压力越大,应当尽快明确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和技术路径。

在周大地看来,能源低碳化的根本途径是尽可能地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将一次能源从目前80%以上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基本上全部转为非化石能源。新型能源体系也将以一次电力为基础,淘汰化石能源开发运输转换过程。同时,终端能源将实现高度电气化,使得新型能源系统比现有的化石能源系统流程更简短、更高效、更安全,成本也会更低。

加大非化石能源发电能力

“中国的终端能源服务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我们不能随意中断目前的能源转化过程。”周大地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能源供应能力,发挥既有存量产能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最终目标是实现化石能源的完全替代。当前要抓主要矛盾,加快非化石能源的发展速度,以达到“既提高能源服务保障能力,又不断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速度”的双重目标。

“先立后破”的表述此前已被官方多次提及。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对于如何实现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先立”,周大地认为,如果想用非化石能源来实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电力替代,太阳能发电装机应该在50-70亿千瓦的规模,风电要30亿千瓦以上,水电要5亿千瓦以上,核电也需要到3-5亿千瓦。另外由于光伏电池的更新,每年更换都要维持在2亿千瓦,风电也需要1亿千瓦起。

“如果不尽快地解决问题,现在的低碳转型都是无米之炊。”周大地强调,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速度还没有达到满足电力增长的需求,更谈不上替代现在的火力发电,所以现在加大非化石能源的发电能力是当务之急。

电力系统也要率先作为,争取在2040—2045年期间实现低碳化,为终端用能零碳化创造条件。周大地表示,现在要做的并不是要一味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而是要创造尽快增长的发展空间,尽快实行新增的风光水储和实现稳定供电。随着光伏风电的技术发展,未来成本有望控制在0.1元左右,大规模储电成本也可以控制在0.1-0.15元/每千瓦时。

建立新型电力系统

周大地表示,电力系统和电网运行结构和规则也要进行重大改革创新,逐步适应以分散式可再生能源供电为基础的新型电源结构,消费中心也要优先发展本地可再生能源资源,还要大力推动县级光伏和风电全覆盖。在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上,我国的材料占全球总量的80%、90%以上,而且在技术上已经占据世界支配地位,每年出口的光伏组件的数量超过在国内组装的数量,在风电方面也成为全球最大的风力制造设备的国家,表明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具备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

最后,谈及保供和安全运行问题时,周大地指出,电力系统不能守住过去以煤为主的电力系统来解决能源保供和安全问题。因为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的推进,电力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目前的火电发电量仍然占70%左右,转型第一步是先把它降低到20%。而且现有电网得以安全运行,主要是基于越来越大型化的集中电源,包括高度集中的高电压网架体系。未来我国要在电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基础上去规范相应的电价,适应低碳转型的发展,并进行及时的改变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电力低碳转型。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可再生能源 发电能力

频道精选

首页 | 城市快报 | 国内新闻 | 教育播报 | 在线访谈 | 本网原创 | 娱乐看点

Copyright @2008-2018 经贸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9963号-11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