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朱小路 刘飞
10年内成都人口增长约581.9万,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安逸巴适”之外,成都还是一座金色的机会之城。
机会之城中国-欧洲中心。成都是一座机会之城,一座使人奋进并值得奋斗的城市。 摄影/赖云鹏
2006年大学毕业之后来成都,历经16年,梅启兵从应届毕业生成长为产业领军人才,从只身一人变成四口之家。他说:“成都是奋斗之城,是金色之城,想干事的人总能找到自己的一方领域,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10年内成都人口增长约581.9万,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这样的磁吸力足以说明这座城市使人幸福的能力,除了它一贯的“安逸巴适”之外,它还必须是一座机会之城,一座使人奋进并值得奋斗的城市,让更多像梅启兵这样的外地年轻人来这里施展才能、获得安居的基础、成就金色的幸福。
靓丽风景成都锦里,汉服爱好者正在游园。 摄影/王效
专业人才有进阶
今年1月14日对于梅启兵来说是特别值得高兴的一天,在成都轨道交通行业工作16年的他获得了高级工程师之外的另一个荣誉身份——成都市产业领军人才,进入高层次人才序列,获得30万元资金支持,人才安居、子女入学、交流培训等配套服务保障。
“政府把人才评审权交给企业,企业内符合条件的人才直接申请就可以了,申报程序和资料都不复杂。”梅启兵说,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他感受到了成都对于专业人才的尊重和建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心。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市民就业的重要依托。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对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提出明确要求。《成都市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成都将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文创业、旅游业、现代种业、绿色食品、绿色低碳产业20个重点产业链发力。
与建圈强链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改变了传统人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集成作用,将人才评审权赋予链主企业等市场主体。梅启兵所在的企业为链主企业,作为公司技术骨干的他不仅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也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是行业内真正稀缺的技术人才。以这样的评选方式,成都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产业生态圈,首批遴选支持252名产业领军人才。
这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与城市的发展机遇、人才自我实现的平台紧紧相扣。人才围着产业转,产业发展活力强。梅启兵也亲身感知着成都轨道交通产业链本地配套率由30%提升至70%左右,成为全国“轨交第四城”。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增4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开展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依托重产基金撬动社会资本1200亿元,引进重大项目356个。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99万亿元、增长8.6%。
推陈出新 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车间。 摄影/孙浩
创业人才有平台
来成都之前,常晓猛已经拥有了光鲜的履历: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国外顶尖科研院所访学经历,深圳高层次引进人才,入驻深圳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并参与深圳市多个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
为什么来成都?“想真正干一番事业,为科研成果找到更多可落地的城市场景。”2020年底,江苏人常晓猛在成都高新区创办了方與(成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专注智慧城市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常晓猛看来,初创企业最需要的不是启动资金,而是生存空间。成都作为突破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和拥有1亿人口腹地的区域中心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发展空间巨大。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智慧蓉城”应用场景精准落地,政府项目“揭榜挂帅”,正在释放更多机会给创新型企业。
2021年,成都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动力源牵引更加强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量达780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3.9%。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总数居中西部第一位。
同时,核心技术加快突破。围绕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21个,突破核心技术100项,成功研制一批打破国外垄断的高端装备核心部件。
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组建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建成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5个。大力推进青年创新创业,新落户青年人才16万人。
数字经济蓄势发力。成都智算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5万个。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数字经济指数排名全国第4位。
2021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99万亿元、增长8.6%,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在成都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2家,17项事关成都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新兴就业有生态
兰州女孩蔺蓉和男朋友来成都定居2年多了,她走在街上总能看到很多穿汉服的少男少女走过,潇洒自在,旁人也无诧异的眼光,反都习以为常。她很感叹这个城市的神奇在于:对于新兴的潮流总能轻松笑纳,新职业新业态总能快速在这里生根发芽。
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杨可轩,没有选择去从事传统的传媒、教师、文案策划等工作,她别出心裁地做了一名汉服造型师。“做汉服造型师需要将历朝历代的流行妆容、配色、发髻发饰等系统学习,给每一位想尝试汉服的客人搭配出符合朝代的服饰和妆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工作。”她工作的店铺就在成都旅游景点旁边,每天都有很多外地客人预约设计造型,穿着雅致精美的汉服自在流连在街巷之中。
成都连年增长的首店数量也说明这个城市开放包容的行业生态。2021年,成都首店数量创新高,共计引入801家各类首店,夯实成都首店经济第三城地位,继续领跑新一线城市,且增速超过上海、北京。
网络主播、易货师、汽车救援员、调饮师……基于2021年成都“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对依托互联网的成都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新就业形态已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引擎”。成都“全国月度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从业者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6.9%,有近六成的从业者已长期从事相关工作3年以上,具有较强稳定性。
好生态在于优治理。近年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出台营商环境政策4.0版,政策找企业“蓉易享”平台建成投用,新增减税降费超300亿元。天府中央法务区加快建设,成都金融法庭、成都破产法庭、成都互联网法庭、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4个专业法庭入驻。新增市场主体62.7万户,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13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7.2%。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4月下旬刊
关键词: 幸福的颜色 机会之城成就金色人生